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69081598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科研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资讯 > 研究动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哪个更加重要?答案在这

更新时间:2020/6/22 11:55:48 浏览次数:20605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因此,GHb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GHb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约占70%,且结构稳定,因此被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2.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存在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4.糖化血红蛋白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5.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

正常参考范围

1.正常值

HbA1c采用亲和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正常值为4%~6%。

2.影响因素

(1)参考值随年龄增大有一定增加。

(2)高脂血症标本可使结果偏高。

(3)实验室温度、试剂的离子强度、pH可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控制目标

HbAlc的控制范围应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l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并发症、伴发病、治疗方案等因素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值。

为什么要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是近三个月的血糖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那么就可以证明你这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我们控糖,讲的并不是一瞬间的血糖,平稳就可以了,而是要求持续的血糖平稳。糖尿病友们平时所测血糖值就无法判断出,血糖是否一直都平稳。只有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才能得出结论。

目前国内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是<6.5,一般成年糖尿病人<7.0。

不过近期,国外有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8.0,是一种最平衡的方式,既可以节约医药费,避免药物副作用,也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HbA1c 水平适应人群

<6.0%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无须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

<6.5%<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及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7.0%15年;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7.5%已有心血管疾病者或心血管病极高危者。

<8.0%≥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9.0%≥65岁,或患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或智力或视力障碍:医疗等条件太差。

对于糖尿病,临床认为这种病的个体化因素非常高,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血糖谱,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点,高血糖都是分为两种:基础高血糖和进餐相关的高血糖,只是每个人这两部分的组成和贡献比例存在差异。

基础高血糖就是我们所说的空腹血糖(FPG),进餐相关的高血糖则是餐后血糖水平(PPG),还有一个东西叫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主要是反映三个月内的整体血糖水平,相信糖友们对这个概念也不太陌生。

那么这三个数值到底哪个更重要,更有说服力呢?临床治疗方案应当重点针对哪一个数据呢?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来看看血糖的“构造”,左侧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右侧是正常人血糖。

1.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大的区别其实就在空腹高血糖(红色部分)。

有些糖尿病患者前期以餐后的高血糖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空腹的血糖值也会逐渐地升高,当然也存在着个别的不同情况。

餐后血糖(紫色)建立在基础的高血糖之上,餐后血糖一定程度上是在空腹血糖基础上升高的,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会随之上升,反之则下降。

所以很多医生都会首先询问病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因为空腹血糖是一天内血糖的基础,空腹血糖下降,餐后血糖也会相应下降很多。

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只重视自己的餐后血糖监测,而忽视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门诊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患者,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

1、餐后血糖正常并不等于其它时间血糖都正常

餐后血糖受进餐时药物的影响,受食物种类、数量的影响,受餐后是否运动的影响等等,反应的只是餐后2小时那个点的血糖,这个点正常了,其它时间其实都不一定是正常的。

2、空腹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决定因素

科学数据表明,空腹血糖每降低1 m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9%,总体卒中风险降低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3%。

3、糖化血红蛋白是检测糖尿病治疗的金标准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里程碑式研究,DCCT研究(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与A1C水平紧密相关。

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微量蛋白尿的危险也越高。尤其当A1C高于7%后,发生上述四种病变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经典研究,UKPDS研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也发现,任何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风险随A1C水平升高而升高,A1C高于7%之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

因此,减少糖尿病并发症,A1C<7%达标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各大指南都选择A1C<7%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COMPASS研究中,中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平均A1C控制水平为8.94%, 较A1C<7%的控制目标高了近2%,并发症风险高了很多,因此降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A1C水平刻不容缓。

经常看学习知识就会发现,很多研究在到达终点评价治疗结果时都是用糖化水平HbA1c,而不是单纯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是因为我们控制血糖不是要控制每天某个时间点的血糖,而是要控制长期的整体血糖水平,长期整体血糖水平稳定了,才能远离并发症,这就是HbA1c的意义。

上面已经提到了HbA1c的重要性,那么HbA1c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大答案是肯定的。如下图,著名的Riddle研究:

2.jpg

来自Riddle MC, et al. Diabetes Care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5, 2011

紫色代表空腹血糖,绿色是餐后血糖,我们可以看到A1c<8时,空腹血糖对A1c的贡献是76%,餐后血糖对HbA1c的贡献则是24%。

随着糖化HbA1c升高,紫色贡献率越来越高,A1c≥9.5时,空腹血糖对HbA1c的贡献是80%,而餐后血糖对HbA1c的贡献却只有20%。

显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贡献更高一些。

3.jpg

来自Yki-jarvinen H et al. Diabetologia.2006;49:442-51

LANMET研究显示,FPG与HbA1c接近线性关系,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空腹血糖升高而升高,随空腹血糖降低而降低。空腹血糖 5.6 mmol/L促进HbA1c 7%达标。

再来看一个关于亚洲人群的研究:

4.jpg

来自Kikuchi K et al, Endocrine Journal, 57 (3): 259-266, 2010

多项研究的结论证实:空腹血糖与HbA1c存在着线性相关,而餐后血糖则与HbA1c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对HbA1c的贡献率更高,并且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整体血糖的贡献率随之升高。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来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

1、首先控制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一整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还依附于空腹血糖,而且空腹血糖对HbA1c的贡献率更高。

很多人都知道,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的输出,餐后血糖则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控制空腹血糖更加重要,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2、空腹血糖达标是HbA1c达标的基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远离并发症的关键,也是糖友控制血糖的目标。只有空腹血糖达标之后,再根据自身的HbA1c水平,酌情追加餐时方案,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3、虽然空腹血糖非常重要,不过亚洲人群大多都是餐后血糖比较高,很多处于糖前的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大量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长期波动太大,就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餐后血糖也不能轻易忽视。

实际上,我们去医院就医,很多医生都是建议空腹、餐后血糖一起调整,这是因为我们的医疗现状问题,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定期复诊,检测糖化。所以医生的做法也是出于无奈。所以良好的依从性,经常复诊监测调整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方法之一。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