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都开展了临床基因测序,但对其应用各国或地区都非常慎重,对临床基因测序的监管亦相当重视。我国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之路何去何从?专家从三方面给予回应: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方法研究,并期盼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借鉴国外管理模式
纵观美国关于基因检测产业的管理模式,其对基因测序技术采用了有效兼顾监管和鼓励创新的"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监管模式"(LDT)。在此模式下,实验室取得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标准相关认证后,检测结果即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自实施以来,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患者、医院、第三方临检中心、保险公司的广泛认可。
LDT是各个实验室自己建立,并自发在实验室和临床进行验证,遵循质量管理要求而开展的。美国临床病理学会(ASCP)对LDT的定义为: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以诊断为目的的体外诊断实验。
目前美国有近25万个CLIA实验室,由另外一个政府机构CMS管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管理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而CMS则负责管理实验室服务。凡是有CLIA执照的实验室,其研发的产品技术等就可以合法进入临床,合理收费。经FDA批准的商业化试剂盒或检测系统,在临床实验室进行了任何方式的修改,也必须遵循所有适用于LDT的管理规则。
专家表示,我国应该借鉴美国这一管理模式,实现临床实验室的质量保证,这样既能控制风险,也能加速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得到新的诊断服务。基因检测应由行业管理,由临检中心、医学遗传学会实行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特别要发挥相关学会、专家的作用。国家可以委托几个有资质的机构,在其经过质量考核后批准其开展相关测序工作。
加强技术研究
无创产前诊断的最大问题就是母血中胎儿DNA含量小(平均13%),而且变化范围宽(2%~35%)。也就是说,有的孕妇血中胎儿DNA比较多,有的则很少。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何能准确地分析每个孕妇血清中胎儿DNA的含量?
如果孕妇血中胎儿的DNA浓度低于5%,准确度就有问题。如果母血中胎儿DNA占游离DNA总数的10%,那么,多一条21号染色体所带来的"多余"信号仅仅是胎儿DNA的5%。这么小幅度的增加需要通过非常精确的定量方法才能检测到。
美国最先做无创产前诊断的公司有独特的定量方法,通过检测甲基化DNA在母血中的比例来矫正其实验误差。而国内公司的定量方法令人担忧:因为竞争激烈,国内公司提供无创产前诊断的费用远低于国外,在国外公司提供的试剂价格的基础上,利润空间有限,于是就把许多患者的标本合并起来一起测序,一次测序混合的标本越多,平均价格就越便宜。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检测那5%DNA增幅的敏感性也就越低,假阴性的几率就越大。
在技术上,国内和国外比相差甚远,所以就更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来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目前对于测序样本制备,我国还没有比国外更好的方法。我们要发展自己的产品,就必须要在测序样本制备的关键技术、方法上有所突破。
在利用基因测序技术避免出生缺陷方面,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如以唐氏综合征为例,不仅要关注21对染色体的变异,还要找到更敏感的指标。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准确性很重要,检测必须要由非常专业、标准化的实验室来做,而不是由每个医院来做。国家要考虑的是如何标准化,让测序结果有高准确性。
专家还说,国内现在在遗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些与疾病一一对应的特异性指标,因此,必须加大技术方法的基础研究工作。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革命性突破的临床意义,应积极开展基因测序的转化研究,开发出更多疾病诊断相关的基因测序项目。
加大政策扶持
在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应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申请产品注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鼓励和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
现在我国基因检测仪器大多是海外公司花巨资研发,并且一直在购买他们的仪器、试剂用于研究和临床开发。 虽然我国研究人员致力于检验试剂盒研究达20多年,包括苯丙酮尿症(PKU)基因分析和产前诊断研究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但目前却还没有一个"准生证",遗传病的产前诊断都是在打"擦边球"。当前很多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罕见病,发生率极低,以此要求生产厂家研发我国自主创新的诊断检测试剂并获得相关证书,可行性极低。对于这样的产品,国家应在研发、生产和定价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国家应将"鼓励和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更好地落在实处,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自主研发。国家要有鼓励措施,特别是后期的鼓励政策,更要做足。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