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88192357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向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医学科学工作者致敬!

更新时间:2025/9/18 17:33:33 浏览次数:21

1910年,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的伍连德曾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全国性的医学组织,并起草了建立华人医学协会的计划,但当时时机并不成熟,计划只能暂时搁置。1914年5月,伍连德联络多位医师在上海聚会,商议发起组织成立中华医学会。1915年2月,中国博医会在上海召开年会之际,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等21位医师趁此机会正式宣布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并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一任领导集体。中华医学会成立后,迅速受到全国广大医生的欢迎和支持。1936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在上海开会成立医史委员会,后正式定名为中华医史学会(后根据相关规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自此,在中华医学会及其会员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中国医学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作为中华医学会成立的首个专科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的发展经由历届会员的不懈努力,逐步完善并与时俱进拓展分会功能,为医史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基于此,中国医史学科得以不断获得新发展,实现了分会与会员成长发展的共赢。


高瞻远瞩:

中华医学会先辈医学家建立中华医史学会


1935年11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大会在广州召开,在会议代表中,医史研究者王吉民、伍连德、李涛等提出成立“医史委员会”,他们虽为西医医师,但对医史学研究颇有兴趣。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大会上,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医史委员会”更名为“中华医史学会”。


图片1979年中华医史学会复会后第一届全国医史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中华医史学会成立后,虽然会员不多,但受到国内外著名医学学者的重视。1936—1946年间,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共出版过9期医史专号,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为开展国内外医史学学术交流、促进医史学研究成果传播、扩大中国医史学者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1936年、1947年先后举办了2次全国医史学学术会议,出版了陈邦贤编著的《中国医学史》(1919年初版,1937年再版),王吉民、伍连德编著的《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天津版,1936年上海版),李涛编著的《医学史纲》(1940年出版),成为民国时期三部著名的医史著作。老一代的中国医史学者共同创建了中国的医史学科,为医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950年,中华医史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大会,颜福庆、王吉民、朱恒璧、金宝善、方石珊、范日新、李涛、陈邦贤、张赞臣、范行准、刘永纯等著名中西医史学者共38人出席会议。由于种种原因,在随后的30年间分会活动基本停止,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克服困难,积极组织活动,《中华医史杂志》也断续出版,使中国的医史学学术活动得以维持。1978年,李经纬与程之范积极筹备复会工作。经中华医学会上报批准,1979年9月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医史学术会议。1996年,中华医史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海纳百川: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家搭建医史交流平台


(一)《中华医史杂志》创刊



图片《医史杂志》纪念特刊


1947年3月《医史杂志》创刊,1953年更名为《中华医史杂志》。期间经历了三次停刊(1949年、1956年、1961年)、两次合并(1957年、1959年),于1980年复刊。杂志发展曲折,但始终坚持“为发展我国医学史研究工作服务,为医史研究工作者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和交流心得的园地,以促进我国医史学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


《中华医史杂志》配合分会召开的全国医史学术会议,发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医学史、医史理论、近代医学史、西方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稿件,对于加强医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1994年开始,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程之范开设“外国医学史讲座”,系统论述西方医学史的发展,加强世界医学史在中国的介绍。《中华医史杂志》配合原卫生部课题《中国医学通史》的编撰工作,设立“《中国医学通史》稿选”栏目,及时展示中国医学专家与医史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收集反馈意见,很好地促进了《中国医学通史》编撰工作的完成。《中华医史杂志》通过论著刊载,促进港台医学史研究;同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不同学术观点一视同仁,尤其重视鼓励和培植青年医史学者。


《中华医史杂志》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研究中西医学历史的专业学术期刊。纵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坚持面向学科、面向临床、面向公众、面向全球的视野,为中国医学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永远不变的初心。


(二)医史博物馆蓬勃发展



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医学成就的展示地,医学文物的收藏地,医学科普教育的宣传地,医学历史研究的实践地,医学知识的传播地。世界各国都有各种形式的医学博物馆,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于1938年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医史专业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少数爱好医史文物的会员集资创办,其最主要的创办者当属王吉民和伍连德。当时博物馆(准确地说是陈列室)位于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1951年博物馆从中华医学会图书馆中独立出来,有了专门的展览空间,改属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今上海市医学会)。1954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划拨经费支持,借助筹划“李时珍文献展览会”之机,扩大了文物规模和业务范围。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了医史博物馆的教学辅助功能,所有权归属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使医史博物馆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1993年,随学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如今馆内珍藏文物已达一万余件。


随后,全国陆续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医史博物馆,如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1963年,今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医学院医史陈列馆(1964年,由时任医史教研室教师毛光骅、王安邦教授创建,今河南中医药博物馆),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1965年,今陕西医史博物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198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1989年,后合并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199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1996年,后合并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这些医史专业博物馆都是在分会会员的参与下创建的。近年来,一些大学、医院和医疗机构也积极支持医史博物馆和医学专业博物馆建设,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2007年,现为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2009年),河南驼人医学史博物馆(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博物馆(2013年)。


2024年8月23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五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陕西中医药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4家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此次“晋级”,代表5家中医药类博物馆的综合水平取得了新进步。截至目前,全国中医药类博物馆中有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博物馆8家、三级博物馆4家。这是继国家2023年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后,在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支持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绩。


继往开来:

医史学者勇攀医史学高峰


近年来,中国的医学史事业不断推陈出新,医史学者努力行动,践行了医学史的价值,实现了医史学者的社会责任,医学史相关学术团体以及高校开展了丰富的学术活动,为推动学科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师生们,由周程担任主编,王一方、甄橙担任执行主编,汇集出版《疫病的医学人文之思》一书。以医学人文视角审视了疫病转归,从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探究人类疫病发生、发展规律。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李化成教授团队组织“中国乡间医人、医事、医史口述史调研”,将访谈资料汇编成《当代中国基层卫生事业建设亲历者访谈辑录》等。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历时3年余,编纂完成《中文医史研究学术成果索引》。全书390万字,是一部有关中文医史研究的综合性工具书,也是一次对中国医史研究状况的全面普查。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在线主办了第21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共计18场报告,来自海内外的药学史与本草学者600人次参会。


2024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协办的第四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骨干人才培训班暨第八届医史文献创新论坛在南昌召开,共有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出土文献、古籍流传、民族医药、女性与医学的历史、本草考证与资源利用、民间医药、经方、针灸、医药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出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魅力。此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申报的《历史传承引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药古籍出版成果方面,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协办的中医药古籍成果发布会暨中医药古籍工作座谈会上,发布了《中华医藏·丛书卷》《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续编)》《中医优势病种古籍文献挖掘丛书》三部新书。“齐鲁中医药名家理论精华整理传承工程”的重要成果《齐鲁医派文库》于2024年底正式发布。该书通过齐鲁医派文化渊源研究、齐鲁医派发展史研究、齐鲁名医考、齐鲁医籍考、齐鲁医派近现代主要学术流派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文化传播发展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领域的学术高地。


在医学博物馆建设方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料收集与研究中心于2021年举办“基于北京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传播创新研究”学术活动,总结了医学博物馆的文化挖掘和文化传播研究的必要性,指出医学博物馆可以通过陈列的文物和展示的图片,将历史与文化元素通过便捷、直接、纪实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2024年6月,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成功举办,医学史与博物馆文化分论坛如期召开,促进了医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合作。可见,多学科合作、院校大力支持、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发展、搭建医学史交流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是医史学者的长远目标和共同责任。


结语


中华医学会每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得益于会员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同时,学会也为广大会员提供了广阔的医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可以说,学会与会员们始终风雨同舟,共同成长。以医史学分会为例,王吉民、伍连德等学会先辈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促成了分会的成立,开创了中华医史学专业的先河。随后,在分会后辈的努力下,陆续创办专业期刊,建立专业博物馆,搭建医史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医史研究,在此基础上,一代又一代医史学者共同蓄力,推动中国医史学专业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


回望百十年间中华医学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透过历史岁月不仅折射出一代代先辈医学家的学科智慧,也渗透着一代代医学家的不朽精神。中华医学会会员们秉承“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崇高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家精神,勇攀医学高峰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中既有在医学科技前沿攻坚克难的医学科学工作者,也有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不懈努力的医史学者,他们都是与学会共同成长,始终致力于促进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应继承学会前辈们的历史优良传统,弘扬医学科学家精神,为中华医学会乃至我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1807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