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 教授
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山医院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近期,在杭州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关明教授发表题为《科普助力检验专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主题演讲。作为国内检验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关明教授身兼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华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多职,其演讲结合政策导向、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强调“检验与临床深度融合”是突破行业困境、实现学科飞跃的核心路径。
检验科的挑战:从"平台科室"到"临床伙伴"
关明教授指出,当前多数检验科仍被定位为“平台科室”,仅承担样本检测任务,缺乏独立思维和临床参与度。他以上海市级医院专科能力评估为例,阐明检验科需从“出报告”转向“解难题”:“国家政策明确,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提升诊疗水平。检验科若仅关注技术操作(‘术’),而忽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道’),将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数据显示,华山医院检验科在上海市34家市级医院中综合排名第二,“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位列前茅,其成功正源于“以临床需求驱动技术创新”的模式。
“术”与“道”的辩证:技术是手段,解决问题是根本
关明教授创新性提出“术”与“道”的哲学观点:“‘术’是检测技术和设备操作,这是基础;但真正的价值在于‘道’,即用技术解决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问题。”他以脑脊液检测为例,展示了技术革新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
从“术”的层面看,华山医院脑脊液检验中心整合细胞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等27个大项、100余小项检测,填补华东地区多项技术空白。2023年,该中心接收长三角地区21家外单位送检样本,并开发国内首个脑脊液AI辅助诊断系统,单次检测阳性率提升至95%,两分钟内完成全景式细胞分析。“这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罕见病、疑难病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关明教授强调。
从“道”的层面,他剖析一典型案例:一位18岁患者因高眼压濒临失明,传统检测未明病因,最终通过房水数字PCR技术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针对性治疗后视力显著恢复。这一“偶然发现”促使团队深入研究,锁定脑脊液中CEACAM6基因作为肺癌脑转移标志物,开发出靶向纳米探针,相关成果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3),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关明教授表示:“科研必须根植于临床问题,让医生从‘盲查MRI’转向精准预测。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伤害”
AI赋能与科普实践:让检验走向台前
面对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复杂性,华山医院联合多学科团队研发出国际首款脑脊液AI阅片系统,可识别11类良性细胞和4大类肿瘤细胞,准确率达95%,该技术被纳入《脑脊液细胞学智能诊断系统技术要求》(T/CCSA 584—2024),成为行业标准。
关明教授同时呼吁加强科普:“检验医学的价值需要被公众认知。”他带领团队通过健康脱口秀、媒体访谈、公众号等渠道普及检验知识。其主创的“脑脊液之窗”公众号年阅读量超7万,科室连续获评“华山医院十佳科普公众号”。“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让检验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展望未来:临床为根基,创新为动力
关明教授总结,检验医学的发展需坚持“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动力,科普是桥梁”。他引用国家卫健委《医学检验医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强调检验医师应参与多学科诊疗(MDT),从“数据提供者”转型为“诊疗决策者”。“只有打破科室壁垒,以临床问题驱动技术创新,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优质医疗的核心支撑。”
此次演讲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彰显了华山医院检验科在学科建设、科研转化与科普实践中的标杆作用。正如关明教授所言:“检验医学的黄金时代,属于那些既懂技术、更懂临床的‘破壁者’。”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