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一线 NAs 抗病毒治疗可将大部分 CHB患者HBV DNA降低至20IU/ml以下。近年来,采用更高灵敏度的PCR技术仍可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低水平的病毒血症[1]。LLV现象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LV患者存在短期或者长期的临床危害,并与CHB患者的预后有关,因此,应更加重视LLV患者并积极进行干预及治疗,通过持续定期进行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患者从LLV转变为完全病毒学应答,以期降低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病、HCC的风险[2]。
低病毒血症的定义:
精准界定:低病毒血症通常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血清 HBV DNA持续处于低水平复制状态,一般定义为HBV DNA定量介于20-2000IU/mL 之间。这一界定并非绝对,不同检测试剂灵敏度差异可能影响结果判断,临床医生需结合所采用检测方法的下限进行综合评估。
随着检验技术灵敏度的提高,高精度HBV DNA检测在临床逐渐被广泛使用,其定量下限(Lower Limit of Quantification,LLOQ)可以达到10IU/ml或20IU/ml,有助于早期发现处于LLV的患者[3] 。
对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指南要求定期复查 HBV DNA并且建议使用灵敏度可达到10-20IU/ml检测手段,一般初始治疗的第1个月,每1-2周复查1次,后续每3个月复查。若连续2-3次检测发现 HBV DNA处于疑似低病毒血症范围,如一位服用恩替卡韦1年的患者,常规3个月复查时,HBV DNA结果在300IU/mL左右徘徊,换用灵敏度达10-20IU/mL的进口试剂复测后,确诊为低病毒血症。
HBV DNA检测灵敏度影响完全病毒学应答及预后:
2019年9月—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48周且经普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0IU/mL)结果为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一步行cobas高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IU/mL,PCR-荧光法,cobas 6800/8800检测系统,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结果显示有超过50%(图1)的患者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CVR,其HBV DNA定量为10-99IU/mL,并且这部分患者炎症损伤水平(尤其ALT水平)、qHBsAg水平、pgRNA阳性率以及HBeAg 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VR(HBV DNA>10IU/mL)组(表2)。因此,cobas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对于发现潜在慢性HBV感染VLVL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HBV精准治疗策略的临床参考指标之一。临床医师不应忽视这部分患者,需及时行cobas高敏HBV DNA检测[4]。
图1普敏HBV DNA阴性患者用cobas高敏HBV DNA检测结果分布
表2 VLVL 组和CVR 组临床特征比较
肝脏炎症与纤维化评估:一旦确诊低病毒血症,全面评估肝脏状况刻不容缓。需进行肝功能全套检查,关注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变化,判断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同时,借助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纤维化四项等无创检查,或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了解肝脏纤维化分期。研究表明,约30%的低病毒血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进展,其中5%-10%已处于肝硬化前期,即使肝功能指标看似正常,也不能忽视潜在纤维化风险。
肝癌风险评估:低病毒血症患者仍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甲胎蛋白(AFP),每3-6个月一次,结合肝脏超声检查,必要时加做 CT或MRI增强扫描,排查肝癌。临床数据显示,低病毒血症持续2年以上者,相较于病毒持续转阴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增加2-3倍,特别是年龄超过40岁、男性、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叠加时,风险更高。
1)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我国最新指南[5]明确建议: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异常>正常值上限(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HCC家族史;(2)年龄>30岁;(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2)监测疗效,及时发现低病毒血症并调整治疗方案:我国最新指南[5]明确建议:CHB患者应用为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或艾米替诺福韦(TMF)治疗48周,只要高敏HBV DNA可检出者,排除依从性和检测误差后,可调整NAs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ETV、TDF或TAF治疗24周,若高敏HBV DNA仍可检出,排除依从性和检测误差后,建议调整NAs治疗。
3)停药或临床治愈的判断依据之一:我国最新指南[5]明确指出: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的标准之一是HBV DNA检测不到。
1) 早期评估、定期监测:乙型肝炎LLV可遵循早发现、早干预原则,主要表现在抗病毒治疗前早期充分评估是否存在LLV的危险因素,时刻警惕LLV的发生,对于有潜在风险的患者提前干预,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当LLV长时间持续存在时,应分析其原因,并且尽早选择最佳干预措施。
2) 优化治疗策略、精准化治疗:LLV患者应优化治疗方案,施行个体化治疗策略,包括增加药物剂量、换用或加用另一种一线NA、换用或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等方案。
3) 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发生LLV后,询问患者抗病毒药物依从性非常重要,对于一部分LLV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正确服药方式及适宜剂量等均会改善CHB患者的治疗效果。
[1]石宇婧,丁银,敖玲,等. 极低病毒血症: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临床新问题[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29(12):1147-1150.
[2]邓亚,张珊,纪冬. 慢性乙型肝炎低水平病毒血症的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21,34(4):342-346.
[3]韩宁,严丽波,唐红.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低病毒血症的临床意义和管理策略[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29(12):1139-1143.
[4]邱功钦,谢丹,陈姿任,等. 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40(3):483-488.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30(12):1309-1331.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