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下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2024年血栓与止血大会分论坛五——“重症血栓与止血论坛”顺利召开。本论坛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副院长宋景春教授和北京医院检验科主任李传保教授担任论坛负责人,邀请了国内从事重症血栓与止血相关研究及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分享。
本论坛分为两个模块主题,上半场的主题为“危重凝血,精准施治”,在13:30正式开始。专题会上半场由岳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易峰教授、北大肿瘤医院检验科学科带头人朱丽青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学系副主任齐军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张娟教授担任主持。
首先由北京医院李传保教授进行题为《血栓四项的临床应用》的专题报告,向听众介绍了血栓四项在当前出凝血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生动的临床案例展示了血栓四项的临床应用价值,让在场的听众对血栓四项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一位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仁彧教授发表了题为《创伤性凝血病与凝血障碍》的精彩演讲,从定义到治疗管理,结合了国际诊疗管理经验,带听众全方位地了解了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情况。
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吉冰洋教授作了题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成人体外循环管理临时专家共识》精彩报告,从共识的背景、内容及未来的研究焦点,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解读了HIT的评估和诊断,以及HIT的体外循环管理,强调了HIT诊断明确或高度疑似患者,应根据患者手术的紧急性和患者所处的HIT临床阶段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抗凝策略。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王岗教授就《脓毒症凝血病的早期干预策略》进行了专题汇报,表明了脓毒症凝血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强调了炎症和凝血的交互是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要环节,并就抗凝药物的选择、个体化的抗凝和监测以及综合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讲解,带领听众更深入地了解了脓毒症凝血病。
上半场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医院的常志刚教授,他向我们分享了《外科重症出血患者的凝血管理》,从重症出血的临床挑战引入,总结目标导向凝血管理核心,配合生动的案例讲述了重症常见出血病理生理及监测管理,让听众受益良多。
下半场的主题为“特殊凝血,创新进展”,由江西省人民医院血液室负责人及主任技师伍柏青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专科副主任谭凌教授、湖南师大附属航天医院危急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桂培根教授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临检组组长郭勇晖教授主持。
下半场首先由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赖冬教授进行了题为《血栓弹力图在危重患者围术期凝血评估中的价值浅析》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血栓弹力图的价值要点,结合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血栓弹力图在危重患者术前和术中的凝血功能评估以及术后的凝血功能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了对危重患者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分析。
接下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宋景春教授进行了题为《重症凝血诊疗新理念》的精彩演讲,先梳理了重症凝血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当前重症凝血面临的挑战,从定义、机制、诊断、监测和治疗等方面提出了重症凝血诊疗的新理念,给听众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包露涵教授向我们分享了《用于围术期出血的新型材料研究》。从常见的生物止血材料开始介绍,引出了止血与修复一体化的新型止血材料、同时用于显性出血和隐形出血的止血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内容,让听众感受到了止血材料的广阔前景。
本论坛最后一位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洋教授进行了题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检测与诊断》的精彩演讲。首先从HIT的定义、分型、发病机制、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几个方面对HIT这一疾病进行解读,随后结合国内国际现状,阐述了HIT当前的诊断流程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指出了当前HIT诊断上面临的挑战与新的进展,并对HIT的抗凝治疗管理作了说明。最后以案例作结,直观清晰地展现了HIT的疾病特征。
最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作了总结发言,重症血栓与止血论坛圆满结束。
在此再次对所有与会嘉宾及听众表示由衷的感谢。本次论坛为血栓与止血方向的同道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多学科视角探讨临床问题、分享前沿研究及专家解读,有助于提高国内对重症血栓与止血疾病的关注,增强对重症血栓与止血疾病认识,推动重症患者出凝血诊疗管理的发展。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