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李敏、汪骅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左小磊团队合作在聚集体科学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沿科技成果期刊《Aggregate》(中科院1区Top,IF: 13.9)发表封面文章《Droplets Cas13a-RPA measurement delineates potential role for plasma circWDR37 in colorectal cancer》。该工作报道了一个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血浆环状RNA circWDR37,同时开发了一种精准检此标志物的新技术,即μDCR。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人数达到18.24万,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CRC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筛查及预后预测对于降低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相关医疗成本具有重大意义。环状RNA(circRNA) 是一种多功能分子,由于它们固有的稳定性和在癌症中的表达特异性,可在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应用中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新兴药物靶点。但目前尚缺乏用于CRC早筛及预后评估的circRNA及其精准检测的方法。
研究团队从两万余个circRNA中筛选出与CRC筛查及预后相关的新靶标circWDR37。通过分析240例临床组织样本,确定circWDR37在CRC差异表达。300例血浆样本检测结果显示,circWDR37在CRC患者血浆中显著高表达,其AUC面积优于CEA和CA199,同时其高表达也与CR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R=6.287)。为进一步验证circWDR37在CRC发生发展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团队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认其可促进CRC细胞生长和侵袭;circWDR37过表达细胞系中的MYC通路和糖酵解通路被激活,P53通路和凋亡通路受到抑制。
研究团队将微流控液滴、CRISPR/Cas13a和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结合,开发出精准检测circWDR37的新技术,即μDCR。其中,选择聚乙二醇8000和葡聚糖-10在反应体系作为拥挤剂,增强反应效率和提高检测灵敏度。μDCR的线性范围可达10-106/毫升,检测灵敏度比qPCR高一个数量级,能够更好满足临床检测的需求。该工作为circRNA的快速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平台,有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及预后评估。
μDCR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A) μDCR检测原理。(B) 液滴生成芯片结构图。(C) 液滴生成芯片实物图。(D) 拥挤剂PEG和DEX联用提高液滴检测灵敏度。(E) μDCR检测灵敏度。(F) 使用μDCR及qPCR同时检测临床样本结果比较。(G) μDCR预测CRC患者预后情况。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硕士研究生徐靖嵩,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左小磊,仁济医院检验科教授李敏、主任技师汪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交通大学“交大之星”转化项目的资助,已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后续将进一步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将此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