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68980496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科研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资讯 > 检验常识

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场景

更新时间:2024/3/2 12:18:01 浏览次数:19631

1、血栓的危害


根据WHO发布的《全球卫生估计报告》,当前的全球十大死因中,血栓是全球前3位的致死性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World Health Statistics2019)。近30年来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超过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是危害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血栓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第一次发生血栓即可死亡。首发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25%,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它就像是游走在血管中的幽灵,起病隐匿,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2、血栓与血液系统


血栓即血液的局部凝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通常被称为血凝块。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血管内膜破损、血液成分或血流异常时,都可能导致血栓(胡豫等,2016)。


血栓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人体血液系统中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能够不断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集血小板形成血凝块堵住血管破损的位置。抗凝系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体液抗凝系统共同完成的抗凝作用,通过抑制多种活化后的凝血因子进而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化形成纤维蛋白,动态拮抗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与凝血系统在体内的动态平衡保障了机体的止血和血液通畅。纤溶系统则是分解液化血液凝固中形成的纤维蛋白的过程,通过内外激活剂活化纤溶酶原转变形成纤溶酶进而达到溶栓的目的,是体内凝血期间保持微血管通畅且维持止血的关键。


一旦抗凝系统异常或血管内皮损害导致纤溶系统不足以溶解血栓时,血栓可能会在血管中积累,甚至脱落下来进入动脉或静脉循环堵塞血管,从而引发血栓性疾病。


按照血栓的发生位置,主要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动脉血栓常发生在心、脑血管中,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80%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在于血管中形成的血栓。静脉血栓栓塞(VTE)则通常发生在腿部和肺部,其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两者比例可达4:1)。


3、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


目前的凝血常规项目属于血栓形成后的被动监测、晚期筛查项目,对血栓前状态(PTS)不敏感,且不能第一时间反馈溶栓治疗的效果。实际上,当机体处于PTS时,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已发生改变。因此,当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及血液粘度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征或者释放的某些产物都可以作为PTS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的水解产物,是纤溶过程的一个特异性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深静脉栓塞(DVT)评估的共识中均有提及。应用血栓四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弥补了凝血常规筛查试验的短板,能够第一时间、更敏感可靠地反馈PTS、术后血栓与出血、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明确病因,开展针对性治疗。


凝血酶抗凝血酶 TAT

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抗凝血酶是体液抗凝系统的重要物质,约占整个抗凝系统的70%。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凝血启动早期就产生,是凝血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提示凝血酶活化,血栓开始形成。因此,TAT检测可以早期预测血栓的形成,能作为PTS/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re-DIC)的标志物,预估血栓的早期形成和程度,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监测,溶栓疗效监测,预警骨折患者的血栓风险,筛查动静脉血栓等。

纤溶酶-α2PI复合物 PIC

t-PA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合成,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半衰期短,受PAI-1抑制,因此t-PA·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能够综合反映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提示病因未去除,血栓形成进行中。t-PAC是心肌梗死的风险指标及VTE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能够辅助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血栓治疗药物效果。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t-PAI·C

t-PA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合成,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半衰期短,受PAI-1抑制,因此t-PA·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能够综合反映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提示病因未去除,血栓形成进行中。t-PAC是心肌梗死的风险指标及VTE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能够辅助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血栓治疗药物效果。

血栓调节蛋自 TM

TM是凝血酶在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由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表达产生,能够与凝血酶结合从而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并加强其激活蛋白C的活性。由于被激活的APC具有抗凝作用,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TM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提示血管内皮受损。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用于伴有血管内皮损伤的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敏感标志。


4、血栓四项的临床应用场景


世界卫生大会WHA设定了减少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的全球目标,其中包括到2025年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25%。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务必要减少血栓形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头号健康威胁,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国民总死亡的85%。血栓四项,弥补了凝血常规筛查实验的短板,辅助各临床科室进行血栓早期诊断,精准指导抗凝或溶栓治疗决策,有效助力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监测。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