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69130379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未来趋势下的转化医学与生物材料:创新、应用与挑战

更新时间:2023/9/14 17:25:29 浏览次数:4634

VIEW上海学术会




导 语


在这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代,转化医学和生物材料主题论坛将探讨转化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的趋势和应用,并共同面对所面临的困难,我们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材料在转化医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转化医学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从实验室走向患者床边,以实现个性化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而生物材料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手段,为转化医学提供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生物材料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广泛涉及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生物标记物检测等领域。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生物材料,我们可以构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器,实现对微量分子、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和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快速的结果,有助于早期疾病筛查、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转化医学应用。


此外,生物材料还可以用于构建仿生组织和器官模型,用于药物筛选、毒性测试和个性化治疗的研究。通过在体外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微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因此,本次转化医学和生物材料主题论坛将着重探讨生物材料在转化医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我们期待与会嘉宾、专家学者、业界同仁以及相关领域的编辑们共同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生物材料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力量。


论坛主席


 


钱昆,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PI,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双聘教授,上海实验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PI;复旦大学本科,昆士兰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作为主席等组织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大会,负责建设多个大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组建多个学术专业委员会。 


担任7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编辑,5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已在Ce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1400多分,获多项国际学会、期刊授奖;具有产业化背景,申请专利40余项,与多家国际、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及多家三甲医院、医疗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获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特别金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领导研究团队聚焦分子组工程与转化医学应用,工作涵盖分子组界面识别、检测设备软硬件、靶向分子重编程3个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生物、材料、仪器、算法、化学、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分子组工程以临床医学运用与生物机理探索的实际需求为驱动力,在发展重大疾病体外早期诊断与监控中拥有广阔应用前景,已成为极具挑战和潜力的跨学科领域。


  

徐广臣,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至今,任职于Wiley出版集团,目前担任Wiley出版集团中国区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出版总监,主管Wiley旗下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家族期刊,Small家族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欧洲化学,亚洲化学等材料、化学和工程期刊在北京及上海办公室的全职编辑。此外,全面统筹物质科学合作期刊在国内的发展,其带领的团队已经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合推出了20本高影响力期刊,如InfoMat, EcoMat, SusMat, SmartMat, Aggregate, Carbon Energy, VIEW等。


期刊编辑



Jose Oliveira (欧哲博士),Wiley物质科学高级出版总监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南非约翰内斯堡)学习化学。他于2000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有机合成博士学位。随后的一年内,在德国安特卫普大学药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于2001年加入Wiley。2011年至2016年,他担任中国区副总裁兼编辑总监,并在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他是物质科学和中国出版团队的高级编辑总监。



朱晶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于2008–2009年在加拿大农业部参加了中国-加拿大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朱晶于2011年加入Wiley,目前担任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Small、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等期刊的编辑。



温茜,Wiley出版社期刊编辑, 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病毒免疫。毕业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过敏与感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免疫细胞的迁移。之后在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做过短期研究,方向为细菌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2018年入职成为Wiley全职编辑,目前主要负责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Small Methods, Small Structures的审稿工作。



张晓雨,博士,Wiley出版集团专职科学编辑,兼任中国合作期刊出版经理。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2020年加入Wiley出版集团,担任多本生命科学及跨学科期刊专职科学编辑,负责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的稿件征集、同行评议等工作。自2021年起开始参与Wiley材料及跨学科领域中国合作期刊的创建与管理工作。


报告嘉宾

梁兴杰教授演讲题目

纳米科技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和展望


 


梁兴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章(金奖)-引航奖获得者,中科院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欧洲科学院 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Elected Fellow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in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IMBE),F1000 Faculty Member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Drug Discovery), 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名人堂,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00年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膜分子生物学室获博士学位。2000-2005年期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执行院长Michael M. Gottesman 院士(NCI,NIH)课题组从事博士后,2005-2007年在NINDS神经肿瘤外科实验室从事Research Fellow和Howard University的放射医学系为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至今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曾担任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与纳米生物学分会 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学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 副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与纳米生物材料分会 副主任,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常委理事。目前主要从事纳米结构的生物学效应,以及设计构建纳米药物提高药物输送效率并研究其克服临床适应性耐受的作用机制。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NAS,Cancer Research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00 余篇,文章引用率超 33000 次, H-index > 100。曾任《Current Drug Delivery》主编,现担任《Exploration》主编, 《Biomaterials》 和《Biophysics Reports》副主编,《ACS Nano》 和《Advanced Therapeutics》顾问委员会编委, 《Theranostics》和《Bioconjugate Chemistry》等杂志编委,及《Biotechnology Advances》,《Science in China: Life Sciences》杂志客座编委。


李聪教授演讲题目

纳米药物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聪教授,国家杰青,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聚焦于脑部疾病跨尺度、多层次可视化和调控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0),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20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人才”。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 Biomed Eng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目前兼任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学专委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纳米药物专委会常委、基金委Fundamental Res,iRadiology等学术期刊编委等职务。



刘宣勇教授演讲题目

钛基牙种植体表面抗菌改性研究和转化探索


 


刘宣勇,男,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表界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 (Fellow),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与界面,长期从事医用钛合金、医用镁合金、医用聚醚醚酮等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迄今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编著和主编专著5部,获授权专利50余项。



温茜编辑演讲题目

Wiley生物医学期刊的论文发表


摘要

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迅速增长。虽然不断有新刊推出,但稿件在投稿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如何才能提高稿件被录用机会?作为一名全职编辑,我将向大家简要介绍我们的期刊以及近年来在Wiley生物医学相关期刊上的论文发表趋势。其次,我会给出一些在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建议,包括论文写作,发表伦理,如何提高已发表文章的可见度等,希望对科研工作者撰写和发表论文有所帮助。


 


温茜,Wiley出版社期刊编辑, 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病毒免疫。毕业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过敏与感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免疫细胞的迁移。之后在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做过短期研究,方向为细菌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2018年入职成为Wiley全职编辑,目前主要负责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Small Methods, Small Structures的审稿工作。



高明远教授演讲题目

纳米探针与活体成像


摘要

功能纳米颗粒在肿瘤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20年,围绕功能纳米材料的上述应用,包括:微小肿瘤灵敏成像,肿瘤淋巴转移可视化、肿瘤微环境恶性因素定量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估、缺血半暗带、出血转化风险评估等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报告将围绕上述领域开展的部分工作与大家讨论分享。



高明远,特聘教授、博导,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1989年本科、1995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1996年起在马普胶体界面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1998年加入慕尼黑大学物理系任group leader。2001年加盟中科院化学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年调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主要从事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研究。先后主持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重大项目子课题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Chemical review、 JACS、Angewandte Chemie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二等奖。

担任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Advanced Therapeutics、ACS 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的Section editor、国际顾问编委及编委;兼任中国同位素与辐射防护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及近10家省部级影像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及委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万人计划(2020)。



步文博教授演讲题目

功能MRI用于神经递质的影像监测


摘要

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检测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对活体组织内的化学物质(代谢物)进行无创检测的临床影像技术。然而,目前MRS仅适用于少数内源性物质的检测,且内源性待测物的共振峰通常局限于比较窄的区域内,导致共振峰严重重叠,几乎无法识别待测物共振峰信号。本报告将重点讲述我们最新提出的一类特异性的化学反应与MRS技术相融合的创新策略,利用级联亲核取代反应和特异性酯化反应,分别实现了实验鼠颅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特异性检测。该策略研发的系列新型功能MRI探针,可通过响应体内不同病理环境进而改变化学位移或化学交换速率,突破了MRS对内源性代谢物检测的浓度局限,为利用功能MRI成像技术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殊代谢物精准分子影像提供了可能。




步文博,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二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双聘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影像材料与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及学术期刊BME Mat副主编等。研究工作聚焦于新型光、电、磁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重大疾病(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精准诊断、高效治疗和脑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Chem、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Nat.Commun.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受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Chem. Soc. Rev.等著名综述期刊上撰写6篇专题综述;论文SCI他引2万余次;连续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19~2022)。2016年首次提出并发展的“化学动力学疗法”,入选科睿唯安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2021研究前沿》中的“重点热点前沿”。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第一完成人)。



王均教授演讲题目

纳米适配子与抗体递送


摘要

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前景巨大。然而,临床结果表明,单抗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响应率总体偏低,亟需发展能提高单抗药物疗效的有效策略。我们发展了一种纳米适配子平台技术,通过将纳米适配子与单克隆抗体药物孵育,即可便捷、高效、可控地制备出类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实现单克隆抗体的“多价化”、“多特异性化”和“多功能化”,有望大幅提高单抗药物的临床疗效,并将更多的临床使用或者开发中的单抗药物应用到肿瘤治疗中。



王均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Nat. Nanotechnol.、Sci. Transl. Med.、Natu. Commun.、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240余篇,被引用24000余次,H-Index 80;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授权20余件;担任Biomaterials杂志副主编和《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执行副总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研究项目。



陈填烽教授演讲题目

基于纳米硒靶向设计的肿瘤精准放射/免疫协同治疗


摘要

硒作为人体健康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在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等方面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射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在常规治疗中约70%患者需要接收放射治疗,在40%肿瘤治愈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肿瘤病灶的治疗更为精准,但是放射线本身的无选择性杀伤作用、大剂量/高频次放疗导致的耐受及并发症、肿瘤特殊微环境诱发的放疗抵抗和免疫抑制等问题,大大制约了放疗临床疗效。因此,在放疗中利用各种辅助手段降低肿瘤的辐射抗性,提高恶性肿瘤的辐射敏感性,减轻或避免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是临床放射治疗的迫切需求。本工作针对放射治疗中的毒副作用、放疗抵抗和免疫抑制三大焦点瓶颈问题,研发出可转化的纳米创新药物,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实现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有效调控,并开发了肿瘤同步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的新策略。同时率先突破了无机纳米药物产业转化瓶颈,实现千升级自动化生产,解决了纳米医药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肿瘤精准放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陈填烽,暨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863青年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杰青/特支计划入选者。现任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纳米诊疗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纳米化学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一直致力于硒化学创新药物、硒纳米医学与疾病精准诊疗应用研究,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Advanced Materials 、Cell子刊Matter、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等本领域IF>10期刊发表论文85篇,封面论文40篇,h-index 74,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1、2022年入选全球顶尖10万科学家榜单。申报中国专利10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3项(转让经费超过2500万),实现了纳米硒GMP吨级生产,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2018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孙佳姝教授演讲题目

基于微纳技术的生物医学检测


摘要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是细胞分泌的微纳尺度脂质囊泡,携带来自母体细胞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是介导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信使。EV蛋白、核酸分子信息的精准分析,可以从多维度解析疾病机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血清样本中EV分离富集困难、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我们发展了微流控热泳适体传感器,利用微尺度热泳尺寸选择性地富集囊泡,有效放大与囊泡共轭的7种核酸适体的荧光信号,获得囊泡表面蛋白表达图谱。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将囊泡分子信息用于6种高发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自动癌症分类以及前列腺癌复发监控。结合微流控热泳的高效富集与球形核酸的特异性识别,实现了EV miRNA的高灵敏原位检测,灵敏度0.36 fM,接近qRT-PCR。该方法无需囊泡裂解、核酸提取等前处理,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获得外泌体miRNA的表达图谱,并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发展了基于核酸适体的EV表面DNA逻辑运算方法,实现了EV表面蛋白共表达精准分析。针对乳腺癌EV表面EpCAM、HER2的特异性表达,设计了两条单链DNA探针(含有核酸适体序列、间隔序列和引发序列);两条探针同时识别靶标蛋白后,与连接序列互补配对形成联合立足,从而引发杂交链式反应,实现AND运算并产生荧光信号。基于该方法获得单EV表面EpCAM和HER2共表达水平,可用于乳腺癌HER2分子分型。



孙佳姝,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化学与生物传感相关研究,建立了系列微流控分离与分析新方法,实现了复杂生物样本中痕量标志物的高灵敏、高特异、定量检测,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无创精准诊断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 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Science China Chemistry)编委等。现任北京市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等。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北京市青年拔尖个人项目(201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15年)等。


VIEW期刊


VIEW 期刊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PCEM)和 WILEY共同出版,主要关注生命健康的“可视化”,通过开发新型材料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潜力的新型诊断治疗学技术实现精准医疗。本刊报道范围主要涵盖材料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实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科学等新兴和前沿交叉学科。本刊接受的投稿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研究性文章、综述性文章、通讯性文章、观点性文章、分析性文章和临床案例报告文章等。


VIEW 第1卷第1期于2020年3月23日在线发表,截至目前,VIEW 期刊已经被包括国际最知名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全球最大的引文数据库Scopus等在内的13个数据库收录,并且于今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8.6和首个 CiteScore™为8.6,表明期刊在文章质量、期刊管理水平、期刊国际化等方面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这为期刊跻身国际一流期刊夯实了基础,对扩大期刊传播范围,增加期刊显示度,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意味着对实验医学学科及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至2020年底,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70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89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903人,国际留学生2513人,其中:研究生1488人;有专任教师3307名,其中教授108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9名,青年拔尖人才27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4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117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4名)。


WILEY出版集团


Wiley是全球科研和教育领域的领导者,通过促进发现、赋能教育和塑造人才,来激发人的潜能。200多年来,Wiley推动全球知识生态系统的发展。如今,我们高影响力的内容、平台及服务帮助科研人员、学习者、机构和企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他们的目标。Wiley全球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博肯(Hoboken),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WLY和WLYB。


来源: 前瞻实验医学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