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54939249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科研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资讯 > 检验常识

检验指标解读 | 粪便检验(二)

更新时间:2022/8/28 11:11:39 浏览次数:15602
粪外观

正常值

目测法:成人:黄色或棕黄色;婴儿:金黄色或黄绿色。

影响因素

1. 粪便采集后应迅速送检,若长时间放置,则会使其色泽加深。

2. 粪便检查时应注意被检者的饮食和服药情况,以便排除非疾病因素。

3. 其他影响因素

(1)食物的影响:食肉类食品者,粪便易呈黑褐色;食绿叶类蔬菜者,粪便易呈暗绿色:食红辣椒、西红柿或西瓜者,粪便易呈红色;食动物血,肝或黑芝麻等,粪便易呈黑色等。

(2)药物的影响:消化道钡剂造影、服用硅酸铝,粪便易呈灰白色;服用活性炭、铁剂、铋剂、中草药粪便可呈无光泽灰黑色;食甘汞粪便易呈绿色;服用番泻叶、山道年、大黄等粪便易呈黄色等。

临床解读

观察粪便外观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可指导临床对有关疾病做出初步诊断或鉴别。

1. 食糜样或稀汁样便

因肠蠕动亢进或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特别是急性胃肠炎、假膜性胃肠炎时会出现大量黄绿色稀汁便,并含有膜状物;另外,艾滋病患者的肠道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大量稀水便。

2. 米泔样便

见于霍乱、副霍乱病人,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液体所致。

3. 柏油样便

有光泽的暗褐色或黑色,是上消化道出血(50~70ml),红细胞被胃酸消化破坏形成硫化铁所致。

4. 胨状便

常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在坚硬的粪表面附着少量黏胨,为痉挛性便秘的特点,如溃疡病出血、胃炎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

5. 黏液便

肠道黏液分泌过多,混于粪便之中多为小肠炎症时;大肠炎症时则黏附于粪表面。

6. 凝块样便

为脂肪及酪蛋白消化不佳所致,呈蛋花汤样外观,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7. 脓血便

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果酱色)和细菌性痢疾(以黏液为主,可混有血液)。

8. 球状硬便

见于便秘。

9. 扁平细条状便

说明有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10. 绿色便

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尚未转变成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腹泻。

11. 白陶土样便

胆管阻塞时,胆汁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减少及脂肪存在过多所致,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12. 血便

大肠下部出血造成,主要见于结肠或直肠癌、痔疮、肛裂、息肉等。

13. 绿色乳酪样便

提示为乳幼儿消化不良症。


粪胆原


正常值

定性:阳性。

定量: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化学法:75~350mg/100g粪便。

影响因素

1. 待检粪便必须新鲜,否则会氧化成粪胆素。如粪便中含较多的脂肪胨,则应先用乙醚抽提脂肪后再做试验。

2. 制备粪便悬液时应充分混匀。

3. 口服广谱抗生素可影响胆红素转化为粪(尿)胆原的功能。

4. 酚红标准应用液浓度一定要准确。

临床解读

1. 粪便中无胆红素,而有粪胆原和粪胆素。

2. 病理情况下,如阻塞性黄疸时,粪胆原减少或缺如,且随病情好转而好转或恢复正常;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黄疸)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粪胆原增加;肝细胞性黄疸时,粪胆原可增加也可减少。

3. 粪胆原测定应结合粪胆红素及其衍生物、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试验以及血胆红素的测定,以利于鉴别诊断黄疸的性质。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