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69365549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134家医药企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专家:迎头赶上,充满信心

更新时间:2022/6/21 18:20:44 浏览次数:1452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统计发现,从1993年发布至2022年6月19日,共有28批1601家企业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医药领域企业有134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如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投入越来越高、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所有行业中,研发投入系数排名第二。

不仅要解决 “卡脖子”技术,还从跟跑到领跑

“今年是我们加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第一年。” 四川百利药业创始人朱义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作为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评定难度很大,不仅要看科技成果,还要看企业整体的科研体制以及持续科研创新的能力。

1996年,具有生物医学背景的朱义博士创立了四川百利药业,创立之初朱义就定下要做创新药目标。“做真正的创新真的很难,这几年才有了些成果。不仅解决了‘卡脖子’技术,还从原来的跟跑正在向领跑迈进。”

刘向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符合条件的企业的一种认定。

从1993年至今,29年来,从最开始的鼓励和支持国有单一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到引导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不同经济体制的企业建立了国家规范的技术中心。

虽然,每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都会评定新一批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但想评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不仅需要“硬指标”,还需要“软实力”。

“硬指标”要具备五项基本条件:


首先,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其次,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创新效率和效益显著;


第三,有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150人;


第四,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有较好的技术积累,重视前沿技术开发,具有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第五,具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两年以上。

“设定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1500万元,是对企业研发投入一定规模的要求,通常很多企业是达不到的,也就无法评选上。”刘向东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研发经费规模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倘若很多企业一年营收都不到1500万,很难谈得上在研发创新上会投入多大。

研发人员连续多天泡在实验室里,一直在做技术攻关

今年评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万孚生物,30年来专注于从事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发,如今已成为国内POCT(即时检验)企业中技术平台布局最多、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企业之一,产品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孚生物高级副总裁康可人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在国内新冠肺炎暴发之初,广东省领导和专家召集了一批企业进行传染病防控产品研讨,万孚生物就在其中。“公司当场在会议上表示,我们愿意对检测类产品进行研发生产。”康可人说。


康可人说,疫情初期,万孚生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启动科技攻关,紧急研发检测试剂,“研发人员连续多天泡在实验室里,一直在做技术攻关,注册人员甚至会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逆行到多个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开展临床验证。”
“集体作战”之下,万孚生物成功研发出多个不同技术平台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并提供了“核酸PCR+抗原+抗体”三位一体的新冠全场景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出来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和新冠抗体检测试剂均为国内首批获证,为国内疫情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医药正在迎头赶上,未来更要充满信心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依然处于追赶阶段,面临诸多障碍需要突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一是存在原始创新短板。二是面临从关键设备缺失的“卡脖子”到技术人才屏蔽的风险。目前,生物制药链条上的高端研发和产业化所需要的关键仪器、设备、耗材等均严重依赖国外,国产的核心设备目前只有少部分可以进口替代。

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也承担了缩短从跟跑到领跑距离的重要任务。医疗创新以解决医患的医疗需求为要义,实现解决未尽之需“有效创新”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

以透明质酸为例,如何让透明质酸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华熙生物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

华熙生物成立之初,每升发酵液能得到3g透明质酸,如今每升发酵液可提取超过14g,是当前文献记录最优水平的2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华熙生物在加码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已搭建合成生物平台,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已经完成了合成生物学所需要的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所有环节。

关于创新医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要动态去看。过去我们的确很弱,现在正在迎头赶上,从跟跑向并跑转变,未来更要充满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张澍在“完善医药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上表示。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