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方便、快捷是网络购物的优势所在。不过,如果打算在网上购买医疗器械,需要更谨慎一些。最近,有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医疗器械,因操作不当被送医救治。类似事件在多地均有发生,反映了网售医疗器械存在风险隐患。
时下,医疗器械市场增速快、空间大,有很大发展潜力。一方面,国产医疗器械在创新研发、进口替代、技术攻关等方面进步明显,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在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的加持下,家用医疗器械有了全新的销售通路、多元的营销途径。数据显示,全国进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备案数量从2020年10月的2万个升至2021年11月的7.3万个。可以说,“触网”新尝试,正在打开医疗器械销售的新空间。
市场欣欣向荣,但随之而来的发展隐忧也不容忽视。现实中,一些网络商家常以“操作便捷、安全有效”作为家用医疗器械的卖点,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者购买存在一定风险的医疗器械。比如,部分销售具有较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商家,不出示许可证明,或是没有展示医疗器械的销售资质。偷换概念,含糊其词,刻意隐瞒……商家的种种不规范做法,容易让消费者忽略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医疗器械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不管是在线上销售还是在线下买卖,经营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获得相应的经营许可,将展示注册信息、备案信息的要求落实到位,把产品的使用说明提示到位。这既是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负责,也是对行业自身发展的保护。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管理法制体系日趋完善,在医疗器械网络交易行为不断规范的背景下,越是守规矩的企业,越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肯定。
从平台层面来看,对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也要随着管理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在去年底召开的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管工作交流会上,几家平台企业交流了落实平台监管责任的经验。有企业与药监部门充分沟通,定期上报,快速对接,探索政企联合共治的方式;有网站实行“智能核查+人工二次审核”的方式,对入驻的医疗器械企业进行监督;有平台建立“商家学习中心”,定期对入驻企业进行普法教育。这些主动消除内部风险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朝着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在网购医疗器械时,也有必要提前做好功课,谨慎购买使用。对于没有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证件或备案凭证、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商家,不可轻易采信。消费者主动提高防范意识,医疗器械经营主体、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不断做好网络销售监管工作,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更有前景、更可持续。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9日 05 版)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