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葡萄糖
(urine glucose)
正常值
干化学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2. 8mmol/L,或酮体浓度>4mmol/L,可使葡萄糖含量在4~7mmol/L的样本呈假阴性反应。原因是维生素C可与试剂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使尿糖出现假阴性。
2. 尿比重升高时,可降低试剂带对糖的敏感性,使葡萄糖测试的反应性降低。
3. 由于试剂带是酶促反应,测定结果与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下按规定的时间与标准色板比色,否则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 抗生素对尿糖有影响。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定性及酶法定量测定无影响。
5. 试剂带易失效,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及阳光下。
临床解读
1. 病理性尿糖
①真性尿糖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所致。轻型患者常在餐后出现阳性。重者每次测定多为阳性。
②肾性尿糖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尿糖。如家族性尿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③其他尿糖: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都可使血糖浓度上升而引起糖尿。如肢体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2. 生理性尿糖
生理性尿糖为一过性尿糖,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性因素后恢复正常。
①饮食性尿糖: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的糖所致。
②应激性尿糖:又称一过性尿糖,原因是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导致肾上腺、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的高血糖和尿糖。
③妊娠性尿糖:以妊娠末期多见,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相对减少;另外妊娠末期和哺乳期间可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致乳糖尿。
尿酮体
(urine ketone bodies)
正常值
干化学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或结果偏低。
2. 含色素样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的样本易出现假阳性。
3. 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灵敏度差异。同一病理标本两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4. 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也可能有差异。因此检测人员必须注意病情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临床解读
1. 非糖尿病尿酮
婴儿和儿童急性发热,伴有呕吐或腹泻者常出现尿酮。尿酮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病质,减肥治疗有效会出现酮体,说明脂肪代谢增强。
2. 糖尿病性尿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加强酮体产生增加而引起尿酮,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升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3. 中毒
如氯仿、乙醚麻醉后及磷中毒等,也可引起尿酮体阳性。
4. 药物
服用苯乙双胍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尿胆红素
(urine bilirubin)
正常值
干化学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标本不能及时测定时,须避光保存。
2. 维生素C、亚硝酸盐、氯丙嗪等药物或尿液内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时,可导致尿胆红素测定结果假阴性。
3. 一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在低pH下可产生颜色。例如:吡啶和吲哚酸可致假阳性反应、靛青苷可产生一种橘黄色至红色的颜色反应,这易给胆红素阴性或阳性比色的判断带来干扰。
4. 试带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不能接触酸碱物质和气体,也不能用手触摸模块。
临床解读
1.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Dubin-Johnson综合征、Roter综合征、肝细胞坏死、肝癌、胆道阻塞(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和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
2. 尿胆红素阴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可见于各种溶血性黄疸,如疟疾、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溶血性尿毒症、DI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中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3. 尿胆红素检测可作为黄疽实验室鉴别的一个项目,但它是非特异性试验,应与血清胆红素、尿胆原、黄胆原、粪胆原、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项目一起综合分析。
尿胆原
(urobilinogen)
正常值
Ehrlich法、干化学法:阴性或弱阳性。
影响因素
1. 尿液必须新鲜避光,否则尿胆原可被氧化成尿胆素而呈假阴性结果。
2. Ehrlich法:该试剂与一些内源性物质产生颜色反应,如与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等产生红色,与粪臭素产生蓝色,与一些药物如磺胺类及对氨基水杨酸盐类产生黄色,这些均易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3. 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菌丛,使尿胆原减少)可出现假阴性。
4. 尿胆原检测与尿胆红素一样,均可作为临床上黄疸鉴别的实验室指标,但也须与血清胆红素、粪胆原等检测指标一起综合分析。
5. 试纸条的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反应的最适温度为22~26℃。
6. 正常人尿胆原排泄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午后迅速增加,在午后2~4h达到高峰;同时尿胆原的清除率与尿的pH相关,因此尿胆原的检测结果应综合分析。
临床解读
1. 尿胆原阳性
主要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巨幼细胞性贫血(在骨髓中幼红细胞破坏)。尿胆原阳性也见于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等。
2. 尿胆原阴性
除正常人外,还见于阻塞性黄疸疾病,如胆总管结石,肿瘤压迫(如胰头癌)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在肝细胞性黄疸极期,也可因胆红素肠肝循环受阻,尿胆原生成减少,而尿胆原阴性。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