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隐血
正常值
干化学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高比重尿液可降低该试验的灵敏度。
2. 某些氧化物如次氯酸盐的污染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3. 与尿道感染有关的微生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可致假阳性结果。
4. 因为不同型号的试纸条灵敏度不同,使用时必须注意批间差。
5. 肌红蛋白尿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
6. 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可干扰实验结果,引起有些试纸条出现假阴性结果。
临床解读
1. 当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受到大量的破坏,可形成大分子游离血红蛋白(Hb),其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由肾小管滤出,当滤过的Hb量超过了肾小球重吸收的量时,Hb就出现在尿中,尿隐血试验即可出现阳性反应。
2. 引起溶血和尿隐血的病因见于
①红细胞直接损伤,心瓣膜修复、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行军、肌肉或其他血管组织严重损伤;
②微血管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肾皮质坏死、DIC);
③动物所致溶血:蛇毒、蜘蛛毒、蜂毒等;
④感染: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
⑤免疫介导;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阵发性寒冷性Hb尿、阵发性睡眠性Hb尿;
⑥服氧化性药物: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硝基呋喃类等;
⑦所有引起血尿的病因均可出现尿隐血阳性:如急慢性肾盂肾炎、泌尿道外伤、急性膀胱炎、肾结石等。
02、尿白细胞
正常值
干化学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干化学法检测尿内白细胞是基于粒细胞内含有酯酶,其可与试剂带模块中的吲哚酚酯反应而显色,而淋巴细胞中酯酶含量很低,因此干化学法只能检测粒细胞,淋巴细胞不被检出。在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的尿液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干化学白细胞会出现阴性结果。此类病人应以显微镜检验法为主。
2. 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或高比重尿液、尿蛋白>5g/L及尿中含有大量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3. 尿液内污染甲醛、尿中含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时,可产生假阳性反应。
4. 任何引起尿液颜色异常的结果均可影响试验颜色的反应。呋喃妥因所引起的尿液黄色可掩盖试纸条的反应颜色。
5.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2h内完成测定,以免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出现人为的误差。
临床解读
1. 尿白细胞阳性可提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或肾结核等。
2. 肾移植手术后1周内,尿中可出现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引起尿白细胞阳性,随后可逐渐减少而恢复至正常。如出现排斥反应,尿中白细胞可阳性。
03、尿含铁血黄素
正常值
罗斯(Rous)法:阴性。
影响因素
1. 所有试管、玻片、试剂均应防止被铁污染,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2. 试剂要新鲜配制,否则易失效。如亚铁氰化钾与盐酸混合后即显蓝色,表示试剂已被污染高铁,不宜再用。
3. 用首次晨尿标本检查阳性率较高。
4. 溶血初期未形成含铁血黄素,本试验可为阴性,所以尿液含铁血黄素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有血管内溶血。
5. 由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含铁血黄素间断性出现,故定量测定尿铁水平有助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
临床解读
1. 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其他血管内溶血(如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反复输血、恶性贫血等)可引起含铁血黄素尿。
2. 血色素沉着症可引起肾铁质沉着,尿中出现含铁血黄素。
04、尿三杯试验
正常值
目测法和显微镜检验法:三杯均呈透明淡黄色,沉渣镜检均正常。
影响因素
1. 正确留取标本是本试验成功的前提。受试者一次不间断排尿分三段,第一杯接最前段尿约10ml;第三杯接最后段尿约10ml;其余的尿均接入第二杯中。
2. 尿三杯试验只能粗略地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来源,大致了解病变部位,其敏感和特异性不强,注意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临床解读
1. 第一杯尿液红细胞增多,提示出血部位多在尿道或膀胱颈。如第一杯弥散脓液,则为急性尿道炎。如第一杯有脓丝,则为亚急性或慢性尿道炎。
2. 第三杯尿液红细胞增多,提示出血部位多在膀胱三角区或后尿道。如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前列腺炎、精囊炎。
3. 如三杯红细胞均增多,则提示出血部位可能是来自膀胱颈以上(肾或输尿管)。膀胱肿瘤也可呈全程血尿。
4. 如第一杯有脓丝、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尿道炎、前列腺炎和精囊炎。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