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测是检验科的常规检测项目,标本量大,涉及病种多,是凝血性疾病、抗凝血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必须检测的指标,临床意义重大。当前,随着全自动凝血设备的应用,检验结果的误差越来越小,这使得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业已成为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有文献报道,实验前误差占70.0%,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标本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和错误,合格的标本是保证血液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1]。
卫生行业标准《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 359—2011》对凝血试验血液标本采集器具、抗凝剂、信息确认、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及处理等方面做了规范,有效提高了凝血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国内很多实验室也对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李洪春[2]等从标本采集量、储存条件和放置时间、溶血等对止凝血检测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结果:对于正确采集全血量为1.8 ml的凝血功能管来说,采集量少于1.4 ml,其检测结果显示4项凝血指标均有显著性降低;多于2.2 ml,会导致FIB明显增高。
结果:血液离体后,不管是离心后室温、4℃冰箱还是混匀后室温保存,放置6h或8h,PT测定值与即刻测定相比均明显缩短,放置24h时又明显增加;APTT检测结果显示4h后的测定值均明显延长;TT的分析结果提示,血液离体后即刻分离血浆,无论是室温还是4℃冰箱存放,对TT的测定值均没有明显影响,但以全血混匀状态存在,从4h起就明显增加;FIB对标本的存放条件和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
结果:溶血会对很多临床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止凝血指标而言,轻、中度溶血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干扰,严重溶血状态下会使得TT的测定值明显延长。
明丽君[4]对收集到的160 例包括溶血、血量不足、未及时送检、检验科认为有问题的四种标本进行二次采血,对两组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评估血液标本质量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检测结果如下表4:
结果:溶血、血量不足、未及时送检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问题标本与二次采血后的血液标本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提示必须严格标本质量,如出现溶血、血量不足、标本未及时送检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标本异常,均应及时重新采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讨论:由于采集量、存储、溶血及输液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对止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应引起采血人员和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血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应该尽可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假性结论,误导临床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