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69375037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南京本轮疫情确认是德尔塔毒株,德尔塔毒株为何传播如此迅猛?

更新时间:2021/7/29 13:53:07 浏览次数:1775
7月27日上午,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洁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对本轮南京发生的疫情中的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毒株为德尔塔突变株


7月28日上午,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图片


会上,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杨大锁通报,7月27日0-24时,南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7例,5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点管控区域,大部分为密集排查、重点人群筛查发现,排查出的密接、次密接已经按照有关规定甄别管理。


杨大锁通报,截至7月27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53例(81例轻型,68例普通型,4例重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在这155例感染者中,江宁区132例,溧水区11例,建邺区3例,鼓楼区3例,高淳区2例,玄武区1例,秦淮区1例,栖霞区1例,雨花台区1例。


南京已发现多起聚集性疫情


张文宏:南京疫情遵循“点状-线状-弥散”规律


市卫健委副主任杨大锁:经过流调发现,近期新增病例主要还是集中在机场及周边地区。而且在报告的病例中已发现有多起聚集性疫情,因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自觉做到不扎堆、不聚集、不串门,对当前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大家还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当前,我们处在与病毒赛跑的关键期,请广大市民从我做起,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德尔塔突变株(Delta)为何能如此“成功”,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图片

在Delta毒株肆虐的印度尼西亚,泗水一家COVID-19诊疗医院门口排队的病人。来源:Juni Kriswanto/AFP/Getty


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Delta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比原始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高1000多倍。
德尔塔突变株(Delta),于2020年底首次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成为现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毒株。德尔塔突变株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对人体的适应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治疗所需时间更长、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根据最新估算,Delta毒株的传播力可能是原始毒株的两倍不止。为了找出原因,广东省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专家陆靖和同事追踪了COVID-19暴露后隔离的62人,这些人也是中国大陆的首批Delta毒株感染者。研究团队每天检测他们的病毒载量,然后与2020年感染新冠病毒原始株的人进行了比较。
2021年7月23日,广东省疾控中心陆靖等人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发表了题为:Viral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a large well-traced outbreak caused by the Delta SARS-CoV-2 variant 的论文。
通过比较,研究团队发现,Delta突变株从首次接触到PCR检测阳性平均是4天,而原始株则为6天。

图片

Delta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也比原始毒株感染者最多高了1260倍。

图片

以上数据表明,感染之后,Delta突变株在人体内复制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因此更容易传播。


Delta毒株兼具病毒载量高、潜伏时间短的特点,这也解释了它的传播力为何会增强,香港大学流行病学专家Benjamin Cowling说。呼吸道存在大量病毒数量意味着更多人会在超级传播事件中感染,而且感染后可以更快地开始散播病毒。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会排查每位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而Delta毒株的潜伏时间变短会给这类排查工作造成更大难度。
“综合来看,要遏制Delta毒株真的太难了。”Cowling说。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遗传学研究员Emma Hodcroft也认同这种感染机制的可能性。她和Cowling推测,随着更多研究人员分析不同人群感染的新冠病毒,对Delta和原始毒株病毒载量实际差异的估算还会改变。
目前,关于Delta突变株的许多其他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例如Delta突变株是否比原始株更容易引起严重症状?Delta突变株在逃逸免疫系统方面究竟有多好?各种新冠疫苗对Delta突变株的预防效果究竟如何?这些问题都还需要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