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
更新时间:2024/2/1 18:26:43 浏览次数:18504
近日,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正式出版了《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该共识的出版为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2017年我国5000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的分析发现心衰按年龄标化的惠病率为1.10%,25~64岁、65~79岁、80岁人群分别为0.57%、3.86%、7.55%,估计现有心衰思者1210万;心衰发病率为275/10万人年,25~64岁、65~79岁、=80岁人群分别为158/10万人年、892/10万人年、1655/10万人年,每年新发心衰300万例。加强人群心衰筛查,对心衰高危人群及思者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心衰进展,对于我国心衰整体防控至关重要。
1、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心衰)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的特点,减轻由其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优先事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得处于心血管事件链末端的心衰患病率随之上升,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2、心力衰竭的分类
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得心室收缩和/或充盈发生障碍,在静息或运动时出现心输出量下降或心腔内压力升高,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
根据LVEF水平可将心衰分为4类,即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射血分数轻曼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详见表1
3、心力衰竭的发展阶段
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指南推荐将心衰的发展过程分为4 个阶段,即A 阶段(有心衰危险)、B 阶段(临床前心衰)、C 阶段(症状性心衰)和D 阶段(晚期心衰),强调了心衰重在预防的概念。
4、哪些危险因素需要重视心衰的风险
1、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我国住院心衰患者中54.6%合并冠心病。
2、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衰常见的危险因素。我国住院心衰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达57.2%。
3、房颤
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心衰的发生率分别是33%、44%和56%,住院房颤患者心衰的发生率高达50%。
4、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增加2.5倍,≥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心衰,病死率增加10倍。
5、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衰特别是HFpEF的重要危险因素。单纯肥胖患者心衰发生风险约是普通人群的2倍。
6、心脏毒性药物使用史
临床常见的心脏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曲珠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7、慢性肾脏病
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随心衰。
8、心肌病家族史和/或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
根据形态学和功能学特征,心肌病主要分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
5、如何评估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新发心衰预测模型
常见的新发心衰预测模型包括Framingham心衰风险评分、Health ABC心衰评分、ARIC风险评分和PCP‑HF模型等(附件1)。
Health ABC 心衰评分
可用于预测老年人群5年内心衰发生风险,纳入的变量包含年龄、冠心病、吸烟、收缩压、心率、血糖、血肌酐、血白蛋白和左心室肥厚。
ARIC 风险评分
可用于预测中老年人群10年心衰发生风险,其中简约模型纳入的变量仅有年龄、性别、种族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性能与已有评分模型及纳入更多因素的评分模型有可比性。
6、心力衰竭的筛查流程
心衰筛查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及功能检查,完整准确的病史采集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是心衰筛查的基础。
本共识中心衰筛查主要是指在有心衰风险的人群(A阶段)中早期检出已进展至临床前心衰或症状性心衰的患者(B/C阶段)。
7、心脏标志物在心衰筛查中的价值
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或B型利钠肽(BNP)检测被推荐用于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BNP/NT‑proBNP可作为心室功能障碍的筛查指标,是新发心衰的独立预测因子。若A阶段患者BNP/NT‑proBNP持续升高,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则提示病情进展为B阶段。BNP/NT‑proBNP可预测B阶段患者进展为C阶段、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对于有心衰症状的患者,建议将血浆BNP/NT‑proBNP浓度作为初始诊断检测。BNP<35ng/L或NT‑proBNP<125ng/L时通常可排除心衰,阴性预测值为0.94~0.98。高水平的BNP/NT‑proBNP通常预示预后不佳。对于有心衰风险的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可通过检测BNP/NT‑proBNP指导干预策略。
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NT‑proBNP≥125ng/L对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再住院和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测定NT‑proBNP水平有助于快速识别远期预后不良的老年高危人群。NT‑proBNP>280ng/L可独立预测临床前心衰患者1 年MACE的发生情况。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TnT)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在没有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疾病的情况下,心衰患者高敏cTnT等水平也会升高。高敏cTnT等持续升高可能是B阶段心衰患者存在心肌受损和心脏负荷增加的标志,可能预示着心衰的发展,但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除外其他可能引起心肌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来源:罗氏专业和分子诊断、中华全科医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