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北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更新时间:2016/12/13 15:07:49 浏览次数:2250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十三五”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目前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达千亿规模,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产品种类日新月异,给原有的监管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升通关效率,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北京国检局”)积极地向质检总局申请政策,并加快自身业务机制创新,深化业务模式改革,打造了特殊物品和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一站式”进出境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是包括前期审批、产品风险评估、企业分级分类、口岸报检查验以及后续监管等整个进出口链条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该局在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的改革措施,归纳起来就是“简免放助”四个字。一是简,简化审批手续、缩减审批时限;二是免,免除许可证书面申请材料和纸质许可证,全面推行审批无纸化;三是放,放宽进口渠道,将集中申报推广为京津冀三地申报,结果互认、进口直通;此外放宽了SPF鼠隔离检疫要求,允许边隔离边实验,保证SPF鼠科研黄金期;四是助,助力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监管。

在创新特殊物品监管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是“1+4”监管体系。在搭建“1”个智能化信息监管平台基础上,实施了“一简、二分、三评、四统一”共“4”方面措施,结合远程视频查验和信息化追溯手段的运用,实现特殊物品快速高效的审批流程和全流程监管可追溯,率先开启特殊物品互联网+生物安全数据监管时代。“4”方面措施中,一“简”主要是指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紧急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产品随报随批;二“分”是指产品分级管理和企业分类管理。审批单有效期按产品风险等级分别延长至6个月或12个月,有效期内可以分批核销,并进一步降低了低风险产品抽批查验比例。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频度的监管;三“评”是指制定规范性管理办法,建立特殊物品生物安全专家库,采取多种形式风险评估,对于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急需进口的微生物、血液及血液制品、人体组织等高风险特殊物品开展风险评估,管控生物安全风险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四“统一”是指实现全国特殊物品审批单统一互认,便利快速通关。

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北京国检局与中关村管委会、北京海关等单位共同在北京亦庄和中关村建设了查验平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南、北平台,实现了北京地区南、北两大生物医药基地统一格局。南、北平台配备了专业的查验场所及设施,实现了口岸功能的延伸,一南一北,布局也非常合理,能够高效地服务北京的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及技术服务企业,进而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是“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

“一站式”进出境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后,为北京地区生物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驱动和有力保障,提升了监管效能,降低了企业成本,该改革试点获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年度“质检创新”奖。进境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出入境监管改革措施实施以来,该局共完成相关动植检审批100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省1.3万个工作日;2015年,北京地区进口动植物生物材料5083批次,同比2014年增长75.3%,2016年1-11月份,北京地区共进口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5766批,货值4.22亿美元,同比增加29.2%和57%。特殊物品全流程一体化监管措施实施后,审批时间从以前的平均7个工作日缩短到平均3个工作日;对信用级别高的申报单位,审批时间更快;针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公益移植用人体组织等特殊物品审批,申请单位可以提前二十四小时预约,随报随批;累计为企业节省时间11.5万个工作日;解决了约904批次病原微生物、血液、人体组织等高风险特殊物品入境难题;2016年1-11月,特殊物品审批13994批,货值24.53亿美元。


扫描下载
体外诊断头条APP
扫描下载
载玻片APP
扫描关注
CAIVD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CAIVD官方视频号
扫描关注
CACLP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CACLP官方视频号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 京ICP备15010734号-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