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ApplePay来了 “互联网+医疗”能借鉴什么

更新时间:2016/2/24 14:08:53 浏览次数:2241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首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与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进行融合,已成行业共识。由此,2015年真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元年。

而近日,一直受大家关注的Apple Pay正式走入大家的视线。早在两年前Apple Pay发布之初,外界对这项服务何时进入中国的猜想一直没有中断过。如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Apple Pay于2月18日凌晨5点正式在国内上线。据苹果官方网站公布,首批合作银行共有19家,包括五大行,浦发、招行等10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4家城商行。届时,Apple Pay将支持其发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上线首轮,便获得国内大部分主流银行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Apple Pay来了,这一新的支付方式又将对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Apple pay到来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些与以往十分不同的情况。几乎所有合作银行都进行了高调新闻发布。由银行方面发布的各种Apple Pay相关业务介绍以及促销活动不仅亮相官方渠道,也充斥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各种版面。而过去,各大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一直持谨慎态度。如果说银行业对待支付宝钱包等机构是若即若离的"暧昧",那么对于Apple Pay就是一种热情似火的拥抱。这中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据搜狐新闻报道,在业内人士看来,也许从Apple Pay的支付规则上就能了解银行态度转变的真实原因。Apple pay是一种卡介质的移动化转换工具,帮助用户将信用卡或借记卡添加到Apple Pay中,使得手机成为一张虚拟银行卡,从而实现各种支付场景的应用。本质上, Apple pay是一个卡包,而非类似于支付宝的钱包。它不破坏现有的支付环节的任何一环,资金流转依然是在银行、收单机构和商户之间,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监控资金的安全性。这样一种在原有银行金融体系基础上升级的方式,自然比支付宝这样绕开原有机构,自建个支付体系的OTT(Over The Top)方式更容易受到银行业的青睐。事实上,尽管在外界看来,银行业一直被诟病保守,但其自身一直在尝试互联网化业务升级的可能性。而对Apple Pay的"热情",也更容易被理解为是看到希望的"兴奋"。

Apple pay已经在国内打响了很响亮的的第一炮,这或许会给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就在近期,微信宣布将对其支付功能的业务规则进行调整。自3月1日起,微信钱包将对提现服务收取手续费。可以预见这项举措会直接导致微信钱包内的沉淀资金大量减少,而基于微信现有的银行卡绑定方式和支付过程中便捷的银行卡切换功能,微信钱包也极有可能由"钱包"变为"卡包"。一个广泛被认可的公理是,改革的成本永远大于改良的成本,在今后的互联网领域,在原有社会业务基础上的升级改造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极可能波及到"互联网+"医疗领域。在过去的医疗互联网创新当中,很多互联网公司依然沿用了传统的OTT观念,也就是将医院的业务进行简单地包装和挪用,标榜成自身业务。常见的就是简单粗暴地将"黄牛号"和"医疗掮客"服务移植到网上。这导致本就十分严重的无序就医乱象,由线下流动到线上,更难被监管和治理。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仿造医院业务,另起炉灶,打造所谓的"院外院"。常见的就是开展脱离专业医疗的诊疗咨询、门诊,甚至开出没有专业医生的网络"幽灵"医院。

众所周知,医疗领域与银行业等金融领域有着几个共通的特点:
一是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专业资质,银行从业者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为客户提供可靠、可信的服务,医生更是要经过长期专业培训,才能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疗;

二是银行业事关金融安全,自持业务和大部分中间业务,需要特定的通道和机构才能保证稳定可靠。而医疗事关大众健康,乃至生死,诊疗工作必须基于专业医技资源和可靠的诊疗场所。

因此,"互联网+医疗"仍然应该更多借鉴Apple Pay的落地规则,减少无谓且风险极大的"颠覆",而选择与既有的医疗体系深度融合,并帮助医疗系统完成优化升级。

扫描下载
体外诊断头条APP
扫描下载
载玻片APP
扫描关注
CAIVD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CAIVD官方视频号
扫描关注
CACLP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CACLP官方视频号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 京ICP备15010734号-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