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促药械创新,迈向 “共创协同” 之路
更新时间:2024/9/23 17:57:44 浏览次数:4562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并发布《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4 版)》,其中涵盖了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的建设要点。
在医疗器械领域,针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分子诊断产品、康复及诊疗医疗器械产品、高端植介入产品、中医诊疗医疗器械等,布局建设高端中试验证平台,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以及产品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的工程技术,提升平台质量效益。
于制药领域而言,中试平台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助力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顺利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确保新药从实验室过渡到生产线的质量与可行性。通过中试验证平台,科研成果经严格测试和验证,降低产业化风险,提高成功率。
这份文件为药品与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绘制了清晰路线图,其背后彰显着中国制造业迈向未来的深层意图。即通过打造中试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与效率优化,构建 “技术共创” 的生态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文件不仅强调技术进步,还预示着我国要构建 “平台生态”,将研发创新、商业化应用与跨行业合作紧密结合。中试平台作为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应成为开放的 “创新加速器”。例如文件提及的 CRO 和 CDMO 模式,推动企业、科研机构与创新者高效协作,形成共享资源、共创价值的 “技术飞轮”,使中小企业也能平等参与创新,实现 “群体突破”。
需注意的是,文件鼓励的技术并非孤立的创新点,而是系统性集成。如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加速分子筛选,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优化研发流程,涵盖靶点选择、药效预测及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结合中试平台,研发企业能在更短时间内通过智能化决策提升创新药物成功率。中试平台的智能化、绿色化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提高,更将在资源优化和创新成果共享基础上,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链条智能化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工信部文件显示出中国制造业从 “独自创新” 迈向 “协同创新” 的趋势。政策鼓励跨学科、跨领域技术整合与应用,既因中国在前沿技术上积累深厚,又因合作创新能快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换句话说,除企业独自奋战外,政府期待更多 “共生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并非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而是通过中试平台搭建实现整个产业链提速升级。
然而,中试平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尽管技术应用潜力巨大,但也存在风险。例如,技术应用虽能加速创新,但过度依赖外部平台和技术可能导致企业创新能力 “懒惰”,引发供应链风险。尤其是 CRO 和 CDMO 模式迅猛发展,易使企业将核心技术研发外包,忽视自身技术积累。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试平台可能沦为技术外包工具,甚至面临被国际企业技术反噬的风险。
总之,通过智能化、绿色化中试平台建设,推动 “技术共创” 与 “协同创新”,中国有望在未来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体外诊断头条APP

载玻片APP

CAIVD官方微信

CAIVD官方视频号

CACLP官方微信

CACLP官方视频号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 京ICP备15010734号-10 )